保平堡:明嘉靖二十五年(1546年)修筑,隆慶六年(1572)磚包。分守長城十里,邊墩十八座,火路墩十一座。
保平堡城墻高3.6丈。筑有東門。東門高5米,寬3米,進深11米,磚券門洞,門有石額“鎮云”。
嘉靖三十七年(1558),蒙古兵曾由此入犯。保平堡至杏園窯村一段,基本上是在平地上筑墻。由杏園窯村經紅土溝村至李二口段,沿山脊筑墻。
保平堡和附近的樺門堡、平遠堡、新平堡、瓦窯口堡,由于地處一道早期修筑的長城之外,統稱為“墻外五堡”,五個堡壘相互策應相互依托,構成了第一道防線。
據明萬歷《三云籌俎考》記載時駐有“守備、坐堡把總各1員,有官兵314人,戰馬和騾子17匹,分守長城7里多,邊墩18座,火路墩11座”。
當時,管轄邊墩中有一個平虎墩,為極沖之地。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北邊蒙古游牧部落首領俺答汗從這里突破,進入天城衛進行搶掠。
據這個堡的老年人說,登閣一望,長城內外十里景象盡收眼底。堡雖不大,卻有寺廟12處,龍王廟、奶奶廟、羅漢廟、佛殿、觀音廟、城隍廟、真武廟,城門上建有關帝廟。
保平堡寺廟建筑于新中國后逐漸拆除。玉皇閣是“文化大革命”初拆除的。因為保平堡飲用水在堡東溝底1里許的河水(俗名東沙河),吃水困難,住戶逐漸外遷,大多數遷到堡東南的大南溝居住,現在以地成名,叫大南溝村。1990年基本無人居住,荒廢。
今天霧大,能見度三十米左右,堡內荒涼蕭殺,霧團飄來忽去,你會感覺如何?霧太大,也就沒有去附近的長城考察了。
山西陽高、天鎮兩縣的明長城考察到現在告一段落,我會再來。
▲“鎮云”石額
▲古堡內景
▲古堡內景
▲古堡內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