褒斜古道之石門棧道
圖一:褒水河出口
圈七:東側山腰上的G85高速,己通留壩,暫未通寶雞
褒斜道,古代穿越秦嶺的山間大道。褒斜道南起褒谷口(漢中市大鐘寺附近),北至斜谷口(眉縣斜峪關口),沿褒斜二水行,貫穿褒斜二谷,故名,也稱斜谷路,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干道路,全程249公里。
褒斜道是循渭水支流斜水與漢水支流褒水兩條河谷而行,由長安穿越秦嶺通往陜南、四川的一條道路。因其北入口在眉縣斜谷口,南出口在漢中褒谷,故稱褒斜道。古代由長安去漢中,先入斜谷,后入褒谷,故亦稱斜谷道。
斜水(今名石頭河)發源于太白山西側,北流經太白縣五里坡東側又折東北出斜谷口注入渭水。褒水發源于秦嶺南麓,在太白縣境內源頭很多,最東的源頭位于五里坡西側的西溝、塘口街一帶。斜、褒二水相鄰的五里坡是長約五六里的一個緩坡,過此緩坡,即把斜谷和褒谷溝通。因此,褒斜道實際上是一谷二口,雖縱穿秦嶺卻不必翻越大山。就其大勢而言,褒斜道是秦嶺諸道中路線較平夷捷近的谷道。但其路經的褒谷南段峽谷,水深流急,絕壁凌空,唐人歐陽詹在《棧道銘·序》中形容山崖險絕,“連高夾深”,“陰谿窮谷,萬仞直下,莽崖削壁,千里無土……麋鹿無蹊,猿猱相望,蹄足莫之能越”。
褒斜道在未修棧道之前僅為谷道,其絕險處須攀緣而行,艱難辛勞,不可言狀。至戰國時期秦昭襄王使范睢為相,在路經的懸崖絕壁間穴山為孔,插木為梁,鋪木板聯為棧閣,接通道路,此后褒斜道才成為驛道。
秦漢時期,褒斜道是首都咸陽或長安通往陜南、四川的主要驛路。其經行路線大體為:自長安經戶縣折西過周至、眉縣,西南行由斜谷口入山,沿斜水東側南行,經鸚鵡嘴、下寺灣過斜水,翻老爺嶺(即古八里坂),進入斜水中游的桃川谷地,再西過靈丹廟、杜家坪,登五里坡(古稱五里嶺)進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紅巖河上游(今太白縣城所在地嘴頭鎮),然后折向西南,經兩河口、關山街(即古河池關)、上白云、下白云、古跡街、高橋、王家棱、柘栗園,到褒河上游三源交會處的西江口鎮(古代附近有三交城),經孔雀臺、下南河、武休潭、馬道鎮、褒姒鋪,穿石門或越七盤嶺出褒谷口,再經褒城到達漢中。
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1969年修建石門水庫,褒斜道石門石刻“石門十三品”搬遷市博物館內陳列保護。
沿圖九線路去尋找到古道遺址,徒步考察,拍攝些圖片,絕對是一件很有感覺的事,我心動了。有志同道合嗎?